建设背景
 我校自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项目建设校以来,按照国家示范校建设标准及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计算机应用等重点专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专业建设中实训基地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宣城市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渐渐呈现出设备陈旧落后,软件需要更新、场地亟待维修等问题,只有通过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培训学员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才能妥善的解决好
建设基础
 基地通过多种形式与多家公司秉承"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进行合作,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按照企业生产形式组织,借鉴企业管理规范进行管理。在企业专家负责指导下学校专业教师负责组织实施学生实习实训,按模块、按项目依据企业培训标准对实训教学进行评价。
本校计算机专业现有教师20名,其中高级教师7名,中级教师10名,双师型教师20名,双师型教师100%;另学校外聘兼职教师1名指导学生实习实训。
负责人简介
计算机原理课程实施性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

  

发布时间:2019-01-27 03:01:41   出处:    阅读次数:

  

计算机原理课程实施性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

一、适用专业及年级

计算机应用专业  二年级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组成结构和各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各部分组成整机的工作原理,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了解常见外围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时序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提高技能,适应职业变化以及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具体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知识;

2.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相互关系;

3.了解汇编语言,掌握计算机的指令格式,正确理解各种指令的寻址方式;

4.能正确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掌握主机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了解I/O接口的工作原理、中断过程及常用总线标准;

5. 了解计算机系统常见外围设备分类与功能,会使用常见外围设备。

6.培养学生对硬件系统的分析、使用和维护方面的能力,建立牢固的整机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程通过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在课堂中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很快,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授课过程中注意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发展过程领悟到群体智慧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深对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地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三、本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使用的参考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武马群主编的《计算机原理》。教学中要注重强调计算机整机的完整组成,以硬件的原理知识为主,同时结合一些软件知识和硬件的实际应用现状的介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与运行机制的理解。教学过程应以基本原理为主线索,配合简单化后的应用实例的讲解,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会。主要是建立技术框架,将冯诺曼五大部件的整机技术框架建立;在教学要求上还应加强基本概念的叙述和运行原理的描述,以达到将来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理论和软件系统知识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书本第十章相关内容结合到前面各章,不单独另立章节进行教学。

四、教学内容与实施要求

(一)绪论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有关计算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通过总线相互连成一个完整的硬件系统;软件部分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通过本章的学习,应掌握计算机系统中一些基本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时数   4课时

3.内容与要求

⑴计算机的特点、发展与应用领域

①了解计算机的特点。

②了解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③了解计算机的分类。

④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①掌握计算机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结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②掌握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连接方式。

③理解指令流与数据流。

④掌握软件的基本概念。

⑤理解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

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4.说明与建议

本章概括地讲解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章重点应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系统5个基本功能部件及其相互关系,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续各部件具体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教学,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分类和表示方法;掌握各种数制及其转换方法;理解定点数和浮点数的概念;掌握定点数与浮点数的表示范围,浮点数规格化的概念和方法;掌握真值与机器数的概念,会熟练进行真值、原码、反码、补码间的相互转换;掌握ASCII码及常用的汉字编码。

2.教学时数     11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与分类。

①理解数据的单位:位、字节、字的概念。

②会进行常用的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

③了解数据的分类

(2)数制及数制间的转换。

①掌握进位计数制的概念:基数、权、进位计数制的按权展开式。

②掌握二、八、十、十六进制数的表示方法,能熟练完成进行二、八、十、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③理解二进制数的四则运算规则,会进行二进制数的加、减运算。

④掌握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逻辑异或的运算规则。

(3)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①掌握定点整数与定点小数。

②理解浮点数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能够说明阶码和尾数的位数与数值范围和数值精度的关系。

③了解定点数与浮点数的优缺点。

(4)原码、反码和补码

①理解机器数与真值的概念。

②掌握原码、反码、补码的概念。

③会进行真值、原码、反码、补码之间的转换。

④理解有符号数与无符号数。

(5)非数值型数据的编码

①了解BCD码。

②掌握ASCII码。

③掌握汉字编码输入码、机内码、字形码。

④理解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的概念,熟练进行三者之间的转换。

4.说明与建议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武马群主编的《计算机原理》中没有讲到数据的单位:位、字节、字,建议在第二章开始加入这部分内容。在讲“数制”时,以实际数值作为实例,直接说明什么是基数什么是权,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任何进制数与十进制的关系。在“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中增加复习二进制逻辑运算规则,为后续知识分析如溢出、加/减法器电路实现奠定基础。在“非数值型数据的编码”中增加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及三者之间的转换计算方法。采用以练习强化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

(三)运算方法与运算器

1.教学目标

了解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是计算机中最基本的运算;掌握定点补码的加法/减法运算及电路实现方法,会进行溢出的判断;掌握逻辑运算的概念及各种移位操作的概念和移位运算;理解采用不同的运算方法将导致不同的运算器组成,掌握定点运算器的组成和基本结构。

2.教学时数  8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定点加法/减法运算

①掌握定点补码加法、减法的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相关运算。

②理解溢出的概念,会进行溢出判断。

③掌握基本二进制数运算的加法、减法电路。

(2)定点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

①掌握定点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运算器在整机系统中的地位。

②理解各种移位操作的概念,会进行各种移位运算。

4.说明与建议

在定点加/减法运算中,要弱化对规则的证明,利用教材中的运算规则,把证明的例子作为例题或练习讲解,再补充书中没有涉及的定点小数相应的加减法运算练习。在“溢出”的学习中,保留其中的概念部分与符号表示,不进行大量的证明活动,而是通过实例直接说明并给出判断的规则方法,并让学生养成先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溢出,再决定计算思考的方法。“基本二制数的运算及其加/减法电路”中,重点分析加法电路与减法电路的实现,去掉不必要的练习与证明过程。在“定点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中,删减部分电路的讲解学习或只学习电路中的局部电路,适当补充一些移位计算的练习。

(四)指令系统

1.教学目标

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是按照指令进行的,理解一条指令应包含的信息,掌握各种指令类型的基本结构及其含义,理解寻址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各种常用的寻址方式,了解常见指令的功能。

2.教学时数  10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指令与指令系统。

①理解指令、程序、指令系统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了解CISC和RISC。

③掌握指令格式,理解操作码、地址码及表示的含义。

④掌握常见指令助记符及类型、功能,理解堆栈及其功能。

⑤掌握常用指令格式的分类,理解各字段的含义。

⑥了解操作码的编码方法和扩展编码方法。

(2)指令的寻址方式

①掌握立即寻址、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间接寻址。

②了解变址寻址、基址寻址、基址加变址寻址、相对寻址。

(3)汇编语言的基本概念。

①理解汇编语言与机器语言。

②会调试简单的汇编程序。(结合书本第十章相关内容)

4.说明与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在讲解指令格式及类型时,建议以具体的指令来分析说明,这样更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操作码与地址码的含义;在讲解指令的寻址方式时,可采用打比方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补充堆栈的概念、实现方法及应用场合,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存储系统

1.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存储器的分类及技术指标,掌握随机存储器与只读存储器的原理,会用给定的存储器芯片按要求去设计主存,从而深刻理解存储器的构成原理;理解高速缓冲存储器和虚拟存储器的构成原理及工作原理,理解分级存储器思想。

2.教学时数   10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存储器概述

①掌握存储器的分类。

②了解存储系统的分级结构。

③了解主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内存储器

①掌握随机存储器的组成。

②会用给定的存储器芯片按要求去设计存储器。

③理解动态随机存储器及静态随机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④理解地址译码器的译码方式。

⑤掌握只读存储器的类型及各类特点。

(3)高速缓冲存储器

①理解高速缓冲存储器存在的必要性。

②理解高速缓冲存储器存在的可行性。

③掌握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④理解Cache地址的映射方式,了解各种替换策略及其优缺点。

(4)虚拟存储器

①理解虚拟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②了解虚拟存储器的工作过程及管理方式。

③正确理解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基于虚存、主存、高速缓存的存储层次结构工作原理。

4.说明与建议

本章主要介绍了存储器的构成、高速缓存、虚拟存储器等各种存储部件,要通过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其功能。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存储器,可以通过知识点题目化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点,存储器的设计要多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六)中央处理器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CPU的功能及组成方式,理解时序系统及控制方式;指令流程;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组成原理;了解当前最典型的CPU技术。

2.教学时数   8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CPU的组成与功能

①理解CPU的功能。

②掌握CPU的组成。

③掌握各种寄存器的功能特征。

(2)时序

①理解时序的概念与作用。

②掌握两种时序控制方式。

③理解多级时序。

(3)指令周期

①理解指令周期、机器周期、时钟周期的基本概念。

②会分析非访内指令、直接访内指令、间接访内指令、程序控制指令四种典型指令的指令周期。

(4)微程序控制器

①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思想。

②掌握微程序控制器中用到的基本概念。

(5)典型的CPU技术

①了解一些典型的CPU技术。

4.说明与建议

中央处理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通过本章学习,应该在CPU一级上建立整机概念,它包含两个方面:CPU的逻辑组成及CPU如何工作。分析CPU的组成及各寄存器功能时建议结合CPU结构图,抓住计算机执行指令的基本过程这一主线进行分析,由浅入深、深入浅出,使学生理解CPU各组成部分的关系,理解CPU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的执行流程,这样分析会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直观,并且帮助学生学会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七)系统总线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总线的基本概念、总线的类型,掌握系统总线的组成,理解总线结构,了解总线接口。

2.教学时数  4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总线概述

①掌握总线的概念。

②理解总线的分类。

③掌握系统总线的组成。

(2)总线结构与接口

①掌握几种有代表性的总线结构,理解多总线结构与单总线结构的关系。

②理解总线结构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③熟悉常见的总线标准。

④理解接口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⑤熟悉标准接口的类型

4.说明与建议

本章教学可将计算机实物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总线按连接方式的分类,结合CPU结构图及具体指令的执行过程来理解数据总线、控制总线、地址总线以掌握系统总线的功能;总线标准与接口类型需要记忆,可通过习题练习进行强化。

(八)输入输出系统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原理,理解CPU与外围设备交换数据的方式;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与过程,DMA以及通道的原理;能够区别各种输入输出方式的特点。

2.教学时数    8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程序查询方式

①掌握程序查询方式的基本概念。

②了解程序查询方式的数据传送过程。

(2)程序中断方式

①掌握中断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产生中断的原因和作用。

③了解中断的分类,会判断中断的类型。

④理解中断的处理过程。

⑤了解多重中断。

(3)DMA方式

①理解DMA方式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DMA的数据传送方式。

(4)通道方式

①理解通道的概念及通道方式的特点。

②了解通道的类型及特点。

③能理解DMA与通道方式的异同。

4.说明与建议

本章教学可采用比较法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主机与外设进行数据交换的方式,在分析程序中断方式时,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用打比方的方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中断处理过程。

(九)外围设备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计算机系统外围设备的种类,理解部分外围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常用外围设备的功能、性能要求及使用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外围设备。

2.教学时数   5课时

3.内容与要求

(1)外围设备概述

①了解外围设备的概念及功能。

②了解外围设备的分类。

(2)输入设备

①理解输入设备的功能。

②掌握常用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的功能。

③了解其他输入设备及功能。

(3)输出设备

①掌握显示器的分类、功能及技术指标,了解显示器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打印机的分类、功能及技术指标,了解各类打印机的工作原理。

③了解其他输出设备及功能。

(4)外存储器

①掌握外存储器的种类。

②了解软盘存储器及性能指标,会计算磁盘的存储容量。

③掌握硬盘存储器的构成,理解其工作原理。

④了解光盘存储器的分类、功能、主要技术指标。

(5)移动存储器

①了解目前流行的移动存储器的功能、特点。

4.说明与建议

本章教学,应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常用外围设备的特点、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使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常用设备,要弱化相关外围设备的电路分析及工作原理。可将知识点题目化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学进度安排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68课时,建议周课时4节,在第三学期内完成。具体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学期

周次

章节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1章

绪论

(4课时)

计算机中的特点

1

1

计算机中的发展概况

1

计算机中的应用领域

1

1

计算机的分类

1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

2

第2章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11课时)

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与分类

1

2

数制

3

2

数制间的转换

3

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

1

3

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1

3-4

原码、补码和反码

3

4

常用编码

2

4-5

第3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8课时)

定点加/减法运算

5

6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

3

6

第4章

指令系统(10课时)

概述

1

7

指令格式

3

7

堆栈(补充)

1

8

寻址方式

3

8

指令的类型和功能

1

9

汇编语言

1

10

第5章

存储系统(10课时)

概述

1

11

内存储器

6

12

高速缓冲存储器

2

12

虚拟存储器

1

12-13

第6章

中央处理器(8课时)

CPU 的功能及组成

3

13

时序

1

13-14

指令周期

2

14

微程序控制器

1

14

典型CPU技术(补充)

1

14-15

第7章

系统总线(4课时)

概述

2

15

总线结构与接口

2

15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8课时)

外设的信息交换方式

1

16

程序查询方式

1

16-17

程序中断方式

4

17

DMA方式

1

17

通道方式

1

17

第9章

外围设备(5课时)

外围设备概述

11

17

输入设备

18

输出设备

22

18

外存储器

2

19

期末复习

4

10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五、考核评价说明

(一)考核形式   笔试

(二)考核评价   考核方式:考试;   组织方式:期中期末考试:笔试,闭卷;

平时评价:作业+上课态度+考勤   成绩评定:百分制;  记分标准:平时占 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二)考核内容与标准

章节

教学内容

标准

第1章

绪论

计算机中的特点

了解

计算机中的发展概况

了解

计算机中的应用领域

了解

计算机的分类

理解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了解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掌握

第2章

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与分类

理解

数制

掌握

数制间的转换

掌握

二进制数的运算规则

理解

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了解

原码、补码和反码

掌握

常用编码

了解

第3章

运算方法和运算器

定点加/减法运算

掌握

定点运算器的组成和结构

理解

第4章

指令系统

概述

了解

指令格式

掌握

堆栈

理解

寻址方式

掌握

指令的类型和功能

理解

汇编语言

了解

第5章

存储系统

概述

了解

内存储器

掌握

高速缓冲存储器

理解

虚拟存储器

理解

第6章

中央处理器

CPU 的功能及组成

了解

时序

掌握

指令周期

掌握

微程序控制器

掌握

第7章

系统总线

概述

了解

总线结构与接口

理解

第8章

输入输出系统

外设的信息交换方式

理解

程序查询方式

掌握

程序中断方式

理解

DMA方式

理解

通道方式

理解

第9章

外围设备

外围设备概述

了解

输入设备

掌握

输出设备

掌握

外存储器

掌握

(三)考试题型与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选择题  20%

填空题  30%

判断题  20%

计算题  20%

简答题  10%

2.难易程度   较易题 60%   中等难度题  30%  较难题 10%

3.考试时间   90分钟

样卷:计算机原理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计算机原理综合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计算机存储器的容量基本单位是(  )

A、位 B、字节          C、字D、扇区

2.目前使用的笔记本电脑采用的逻辑元件是(  )

A、电子管B、晶体管        C、集成电路D、大规模集成电路

3.在下列软件中,不属于系统软件的是(   )

A、操作系统B、编译程序      C、诊断程序D、编辑程序

4.下列不属于CPU新技术的是(   )

A、流水线B、MMX        C、CISCD、KNL

5.一台计算机的地址范围是30000H~AFFFFH,其存储容量为(  )

A、216KBB、64KB      C、128KBD、512KB

6.SCSI是一种(  )接口标准

A、光盘B、软盘       C、硬盘D、网卡

7.若机器数80H表示的真值是-127,则它是(  )

A、补码B、反码      C、原码D、移码

8.字长为24位表示浮点数,阶码用8位补码表示,尾数用16位补码表示,则其表示的最大整数是(   )

A、215*2127B、216*2128   C、(216-1)*2128D、(215-1)*2127

9.计算机中不能直接与CPU交换数据的是(  )

A、CACHEB、主存     C、硬盘D、寄存器

10.计算机中有多种周期,其中(  )时间最长

A、指令周期    B、机器周期   C、CPU周期D、时钟周期

11.下列属于处理机控制指令的是(   )

A、中断调用B、无条件转移

C、条件转移D、停机指令

12.由计算机硬件系统直接运行的语言系统是(   )

A、机器语言B、汇编语言    C、高级语言D、C++语言

13.汉字在计算机方面,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是通过(   )进行的

A、机内码B、字形码

C、国标码D、输入码

14.CPU中用于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的部件是(   )

A、程序计数器B、指令寄存器    C、指令译码器D、地址译码器

15.在下列数据传送方式中,CPU利用率最高的是(   )

A、条件传送B、无条件传送      C、中断D、DMA

16.下列哪一种不属于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

A、巨型化B、网络化C、多媒体化D、自动化

17.SRAM存储器的含义是(  )

A、静态随机存储器     B、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C、静态只读存储器     D、同步动态存储器

18.操作数地址在指令中直接给出,此寻址方式为(  )

A、直接寻址B、立即寻址C、I/O寻址D、间接寻址

19.若某数X的真值为-0.1010,在计算机中该数表示为1.0110,则该数所用的编码是()

A、原码B、补码C、反码D、移码

20.下列逻辑部件中,(  )不包括在运算器中

A、累加器B、状态条件寄存器C、IRD、ALU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是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2.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标志着微机时代的到来。(  )

3.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是除2取余取反法。(   )

4.计算机内部一般采用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表示数据。(   )

5.一个数的原码按位取反后末位加1,则为该数的补码。(     )

6.指令中的地址码用来指出操作数或存放操作结果的地址。           (     )

7.读出内存单元的数据后,该单元的数据自动消失。                 (     )

8.DMA控制器和CPU可以同时占用同一总线。                       (       )

9.计算机软件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数据库的总称。(   )

10.有了CACHE后,RAM只能通过CACHE与CPU进行信息交换。           (  )  

11.目前常用的3.5英寸软盘上每一磁道上最多可记录的信息量是相同的。(   )

12.一条指令的指令周期至少需要两个CPU周期来完成。(  )

13.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核心是操作系统。(   )

14.总线的主要特征是分时共享。(   )

15.数据总线宽度决定可访问内存空间的大小。                     (  )      

16.在控制总线内部,传输各种控制信号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

17.USB和IEEE1394接口都支持即插即用和热插拔。(  )

18.CMOS本质上是一种ROM。(  )

19.因溢出计算机中断正在执行的程序属于程序自中断。         (  )  

20.DMA方式由程序控制实现。                                   (  )  

三填空题(每格1分,30分)

1.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            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

2.中央处理器中,              用于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指令。

3.目前广泛用于数码相机、移动存储器等外设的通用串行总线接口的英文缩写为       。

4.要实现56种字符编码,至少需要         位二进制代码。

5.目前常见的三级存储器结构由高速缓冲存储器、内存和        组成。

6.在针式、喷墨、激光打印机种,能打印连续纸、复写纸和多层纸的是         。

7.存储器通过         来标识不同的存储单元。

8.CPU管理外设的方式种,硬件结构比较简单、速度较慢、效率较低的是       方式。

9.存储容量为4GB的存储器,至少需要        根地址线。

10.硬盘的接口主要有IDE、EIDE和           ,后者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11.按照显示器器件分类,显示器有多种,目前笔记本计算机主要使用的是       显示器。

12.字长是计算机一次能处理的       进制数据的位数。

13.已知 [y]补=11100100,则[y]原=            。

14.汇编程序的功能是将            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

15.某CPU连接25根地址线,32根数据线,则其最大访问存储器空间可达       。

16.        计数器是用来存放后继指令地址的。

17.计算机在工作过程中突然断电,        中信息将全部丢失。

18.总线是计算机的重要资源,它是一种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相对独立的设备连接起来并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根据总线传送的信息不同,可分为  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         总线。

19.600个24×24点阵汉字字型码占存储器的字节数为          。

20.某数的反码为F9H,则该数的原码为        H。

21.补码101010扩展8位后变成                 。

22.微机与外设信息交换方式中,CPU干预最小的是        方式。

23.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工作原理是基于               的原理。

24.计算机的外设部分是由I/O设备和            组成的。

25.目前微机中广泛采用的基本字符编码ASCII码,共能表示        种字符。

26.在显示器的主要参数中点距的单位是         。

27.8位定点原码整数10100011B的真值为           。

28.CACHE的中文含义是                。

29.微处理器只启动外设而不干预传送过程的传送方式是              。

30.磁盘上的磁道是记录密度         (相同、不同)的同心圆。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0分)

1.将二进制数据11101110B转换成八进制数、十进制数和十六进制数。(6分)

2.对数据+10110B作规格化浮点数的编码,假定其中阶码采用5位补码(包括阶符1位),尾数采用11位补码(包括尾符1位),底数是2。(5分)

3.已知x=-0000101B ,y=-0000010B,要求用补码计算x+y=?,并给出计算过程,同时指出计算结果是否溢出?(5分)

4.汉字“啊”的区位码是1601,试分别算出其国标码与机内码。(国标码用十六进制、机内码用二进制表示)(4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1.设有一个具有14位地址和8位字长的存储器,问:(要求画出组成图)

①该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字节的信息?

②如果存储器由 4K╳4位的RAM芯片组成,需要多少片?

③需要多少位地址作芯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