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

关于建立“校—政—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发布时间: 2015-07-03 00:00:00    信息来源:招生就业处   阅读次数:

关于建立“校—政—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作者:宣城市信息工程学校  招生就业处主任  叶培龙

 

【摘要】: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改革,需学校与企业深入合作,由于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受观念、制度、资金、方式等制约,存在着学校热,企业冷,形式上有合作,实质无制度,无约束,无协调等情况。

笔者受德国“学校—企业”双元制模式的启发,建议形成“学校—政府—企业”(简称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双元制  校—政—企   政府媒妁  校企联姻 

 

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改革,既要学习国外或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也要围绕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之所以取得卓越成效,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行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意义深远,笔者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建议建立由“校—政—企”组成的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教育发展艰难

虽然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老百姓的观念落后、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外部因素和学校办学思路不够清晰、管理理念难以转变、学校管理不够到位、学生的生源素质等内部因素,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举步维艰,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特别是待发达任务艰巨,发展更加艰难。靠政府的投入,只是是“杯水车薪”。大多数家长也不重视、更不认可职业教育,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到学不到技能无所谓,只要孩子在校不违法犯罪即可。职业学校在家长心中成了“管教所”了。

(二)部门协调不畅通

人社与教育两部门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沟通不多,劳动技能培训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的衔接,人社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与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相差很大,导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相差甚远。

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对全国企业员工进行电子网络档案管理。对企业员工就业情况难以控制。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难度加大,员工的自主性差,流动量大。

(三)企业与学校沟通少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人才培养、人才储备的规划,更没有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想法,他们是走哪看哪,需要用工了,就去人才市场,招来人后培训上岗,不久人流掉了,再招再流。在待发达地区好多企业都是政府招商引资来的,人员却缺急了,就找政府,政府没办法就找学校,学校没办法就打破教学计划,顶着很多矛盾尽量满足。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进行拉郎配。

近几年我国部分地区,悄然产生了双方合作的第三方——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为企业和人才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及配套管理服务。但公司的宗旨是盈利,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又相违背,深入合作难度较大。

再说校企双方在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也没有深入的合作,由于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限,下企业、进工厂实际动手训练很少,导致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即使是参加培训,很多也只是流于形式只是几天或十几天的短暂的学习。尽管拿到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操作技能并没有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

(四)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

特色办学理念是中职学校成果办学的灵魂。在正确办学思想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专业,一定要通过市场调研,有意识的形成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系列化、功能化、效益化服务链。 应立足于专业建设,结合实际形成灵活多变的办学机制。而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不经过市场调研,专家指导,专业开设随意性强。教学模式单一,“普高式黑板开机器”教学模式严重。特色办学是个实践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理论。应建立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于专业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什么是双元制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结合和以实践培训为主的知行结合

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应用很广,联邦政府整体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直接进入大学,进大学必须获得许可证。各州在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根据各州结构特征和具体情况,又有相应的法规,对于职业教育,如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以及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规定。联邦政府设有联邦职业教育所,州、地区也有相应的机构,机构中有企业和雇员双方的代表;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

三、什么是“校—政—企”组成的三元制

一个故事的启发:一年多前听过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原校长华康清的报告,报告中讲了《市长请我去喝茶》的故事:一天晚上,永康市几个企业老总为企业用工问题找到了分管市长,着急的市长就连晚打电话请华校长和企业老总见面喝茶,探讨校企合作事宜。由于市长牵头,校企双方一拍即合。笔者近两年负责我校学生校内外实训就业、校企合作等工作,深刻认识到,在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式下,有必要建立校、政、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校—政—企”组成的三元制,就是指学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等方面,满足各自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合作的一种模式。

政府

                                         

           学校                                                 企业

“校—政—企”中的“校”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服务,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人力资源的供给方。“政”一般指的是政府或政府的职能部门、具有公共职能的机构。(如政府的直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产业园区等),是进行三方密切合作的中间方。“企”指的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提供商品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是人力资源的需求方。

 

四、建成“校—政—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方向,注重校企资源共享的“双赢”模式。由于前面讲的种种原因,虽然双方热情很高,但很难找到使双方有效合作切入点。构建“校—政—企”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都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构建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观念要革新

首先树立一个理念,学校应根据当前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主动了解市场,根据实际,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一个灵活多变的办学理念。再次组建一个机构,成立了校级工作委员会及日常办事机构。深入市场和企业进行调研,给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评价和校企合作方案提出建设性建议,主动走访政府部门,争取政策、争取政府的支持。第三提供一个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往往与企业之间会经常有“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校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领导们应根据科学的办学思路做好解释,对职能部门提供人力与物力的支持。

我校与宣酒集团于2011年开设的订单班,学生在学校两年的学习期间里,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是由我校老师上,专业课由宣酒集团派师傅来校上,宣酒集团并设有奖学金。顶岗实习与就业就安排在宣酒集团,目前宣酒订单班已连续成功开办三届,11级学生已经在宣酒集团顶岗实习,学生的工作、生活非常愉快。

(二)构建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管理要创新

困扰当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最大难题,就是企业参与合作的动力和能力不足。要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让企业“有利可图”。企业与中职学校的合作,最看重的就是学校的人力资源。中职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高于大学、高职院校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却因为就业岗位定位比较低,专业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等原因反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但是,另一调查结果却又显示,中职生就业率高,稳定性却低,就业质量不高。原因一:工资待遇低,因为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原因二:社会地位低颇显尴尬,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断头教育。时下很多人认为,既然初中毕业后是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那三年职业教育简直是浪费时间。原因三:学生年龄尚小,对工作需要的迫切性差,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的定性较差。

企业要想留得住员工,除了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外还有在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凝聚力方面下功夫,做出足够的友好度:即企业要充分的信任职工,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 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有归属感。香港首富李嘉诚曾在他的经商经商感言中说过要给员工好的待遇及前途,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平易近人,热爱自己的员工,有宽容心和包容心。当职工犯错的时候能够像朋友一样的却说,毕竟人是人,而不是神。

中国德力西(芜湖)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该公司是由芜湖县农委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我校20余名同学通过农委干部招聘进入公司上班,公司给学生开出较高的工资外,还特别关心的是员工的生活问题,让他们吃得好、住得好、玩的好,周末的活动丰富多彩,另外公司还承担部分优秀员工进行函授大学的费用,农委专门安排一名干部对公司员工进行管理,经常给学生做讲座,学生的稳岗率大幅提升。

(三)构建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政府服务要跟进

“校—政—企”合作,构建三元制培养培养模式,着重强调“政”在其中的发挥的作用。

1、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定的投入,

校内实训场地的建设、设备的添置、耗材的购买。仅靠政府与学校的投入是有限的,这需要政府牵头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设备投入、师资培训等双赢的深入合作。这种模式在我国发达地区和先进的学校已经尝试开展了,需进行制度化的推广。

2、政府媒妁,校企联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连的,但现在的现象是企业什么时候急用人时就找学校,学校学生快毕业时又要到处找企业,两者在培养方向、专业对口和就业时间上存在很大的出入。笔者负责学生就业这几年来就遇到很多这样情况,后来通过我们“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依靠政府的有关部门牵头或协调,已经与当地及周边企业进行了深入合作,建立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已初见成效。

有我区一领导的联系,20139月我校12级酒店管理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敬亭山度假村进行工学交替活动,既能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提高技能的机会,学生也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补贴生活。同时也解决了敬亭山度假村用人的困难。 再来我校通过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组织联系市、区两级开发区用人企业,已成功举办三次较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总之,由第三方“媒妁”,让学校与企业联姻,才能让双方“零距离”接触。

3、建立相关人才管理制度

前面我们讲过,由于低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尚小的学生年龄,造就了高就业率下的低稳定率。在改善企业的管理同时,建议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规范的劳动持证准入制和就业人员电子网络档案管理制度。发达国家企业员工在首次就业选择上非常重视,就业稳岗率高,有的员工在某一企业工作一辈子,直到退休。原因是这些国家对劳动持证准入制有明确规定,另外员工档案和社会性福利都进行网络管理,对短时间内连续更换三家单位的人员“亮黄牌”。那他再找工作的难度就加大了。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是必然趋势,一方面学校内部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办学思路,更新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社会方方面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我相信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正在悄然走来。

参考文献:赵志群著  《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